别怕,作业不会出错啦!定量与定性研究

同学们上大学想必都要接触到学术研究吧。有不少同学甚至高中阶段就开始进行科研实践,为大学做好铺垫。今天我来给你们介绍两种类型——定量研究(Quantitative Research)和定性研究(Qualitative Research)。上课时,作业布置下来又该怎么写作才能避免错误呢?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第一种,定量研究(Positivist实证研究):

主要应用领域:心理学、经济学、人口统计、性别研究、社会学、市场研究以及公共卫生等等

研究动机:验证假设

关注的通常是数量庞大的样本群

研究过程中,研究者严格保持中立态度,与被试者保持适当距离;

常常采取问卷调查形式,问题由研究者提前设定;

运用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,以进一步印证假设;

注重纵深研究项目与环境背景的分离;

例如:2022年Kukar- Kinney的一篇文章,探讨了欧洲某电商179473名用户的线上购物车使用情况,通过分析他们的浏览行为,得出了7项假设结果。其中包括商品浏览量与购物车使用量成反比,自主搜索量与购物车使用量成正比等结论。另外他还曾对3所英国小学54名学生的性别意识发展研究过 Survey,提出了5项假设,发现这样的小孩更擅长交同性朋友,更喜欢参加男生化的活动/性格等(Braun,Gender (Non) Conformity in Middle Childhood,2016)。

对于样本规模不大的情况,同样可以进行定量研究,比如这种用3所小学54名学生进行的关于性别认知发展的研究。研究表明,样本中的小朋友更容易交到同性朋友,而不是异性朋友,对男生喜欢的东西更感兴趣。这种人性化的研究角度(emic:研究者身为参与者)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主题( Braun,Gender (Non)Conformity in Middle Childhood,2016)。

另一方面,定性研究(Interpretive解释性研究):

主要应用领域:人类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、语言学、符号学、教育、历史等人文学科

研究动机:深度挖掘L 深人探究

关注的往往是极少数比较典型的样本

研究过程中,研究者更接近被试者的真实生活,更倾向于内部剖析;

倾向于对参与者进行深入交谈,获取最真实的感触;

注重细节积累和具体情境的还原;

擅长从民族志到观察再到直接对话的各种研究方法,并以此来归纳、解释、解读出结论;

强调以人为本,问题从研究对象出发(emic:研究者身为参与者);

例如:How Clim-ate Change Comes to Matter是来自于Callision的一篇文章,访问了5个涉及气候变化的美国团体,不同类型的人群通过不同形式的环保思维,活化、扩大了环保的寓意。反过来看,气候变化这种极端环境现象通常与语言的沟通有着密切关系(Callision, How Clim-ate Change Comes to Matter)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